用健康险优化医疗资源,三大创新案例在如何突破数据、产品及渠道痛点?

班壮

2019-03-19 17:32   来源:网络整理
 
原标题:用健康险优化医疗资源,三大创新案例在如何突破数据、产品及渠道痛点?

  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体制是以城乡医疗救助机制为托底、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商业医疗险为补充保障的局面。

  基本医疗保险“保基本”,覆盖95%以上人群,但其保障范围有限,无法充分满足人们的健康保障需求;同时,人们对高昂医疗费用望而生畏,寄希望于互助组织、网络募捐等。商业健康险方兴未艾,在医疗费用支出中占比不到5%,前路尚远。

  当广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险网络建成之后,医保基金迎来精细化管理的时代,探索多种方式的支付方式改革、组织药品价格谈判和采购工作、商保公司参与医保经办,商业健康险也蓬勃发展,从科技赋能到与医疗机构紧密协同,不断完善产品和服务体系,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保障体系正在成型。

  商业健康险的发展可以概括到一系列关键词:数据、产品、渠道、场景、服务、科技,在每一个关键词背后,均有相关公司丰富的探索和实践。本篇文章,动脉网将从关键词解读入手,结合创新案例,概览健康险行业的发展。

  健康险万亿蓝海市场待挖掘

  据银保监会数据,2018年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达到5448.13亿元,同比增长24.12%,健康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为1744.34亿元,同比增长34.72%。

  历史数据对比发现,2012年国内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仅为862.77亿元,从2013年到2018年,健康险业务年新增保费复合增长率达到35.95%。以此计算,最快到2020年,国内健康险市场年新增保费规模将达到万亿。

  从行业层面分析,有如下利好因素:

  其一是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保险配置意愿增强,国际经验也表明,当人均GDP接近万亿美元之时,对医疗卫生等的投入将增加;

  其二是人口结构变化,尤其是老龄化加剧,使得家庭负担加重,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购买保障型保险产品和健康险产品;

  其三是政策层面的刺激因素,如鼓励发展与我国经济水平相适应的保险服务业,监管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偿二代”、“保险姓保”等政策提出,让保险更加回归保障本源,促进了保险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从需求层面看,随着精准医疗、生物医药、科技医疗的不断发展,很多临床上未被满足的需求得到解决,同时提高了医疗费用支出水平,居民出于保障目的,有医疗补充险购买意愿。

  更重要的是,从2005年国内第一家专业健康险公司获批开始,健康险产品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互联网保险平台等进一步完成了市场教育工作,越来越多健康险需求被激发。

  进步明显,问题依然不少,比如产品层面的同质化严重,不同公司、服务不同保险群体之间的保险产品缺少差异化,兼顾健康保障和储蓄功能的长期重疾险成为主推产品,“泛寿险化”严重;在渠道上依赖传统寿险和财险代理人,专业性缺失;数据获取难、风控手段滞后,智能化程度低等。

  另外,健康险和医疗服务之间结合不紧密,在国内以公立医院为主导的体系下,公立医疗机构人满为患,对于健康险产品带来的客户流量不甚重视,导致二者的沟通处于不对等地位。同时,缺乏与商业健康险相匹配的民营医疗服务体系,尽管民营医疗机构众多,但无论在医疗资源还是诊疗水平上均有一定差距。

  再一个是,保险支付作为资源调配枢纽的作用未能发挥出来,我们看国外,健康险公司有能力通过支付手段调节医疗服务资源、与药械厂商议价,国内保险公司在这方面的能力未能充分发挥。

  英国中华总商会副主席、中宏国际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国际商务总裁郑荣昌对英国、美国、中国台湾等地区医疗保障制度多有研究,他也告诉动脉网,不管是否以国家医疗保障为主,商业健康险均能起到调节医疗资源配置的作用。

  以英国为例,该国采取国家医疗保险模式,商业健康险作为补充,可以覆盖民营医疗机构诊疗费用,提升服务体验,同时提供重大疾病险、失能损失险保障重疾人士权益,商业健康险参保人数达到总人口10%左右。

  “英国有些医院就是商业保险公司出资和政府共建的,除了预留部分床位给保险客户使用之外,其他的床位由政府运营,保证公共服务属性。”郑荣昌说。

  “另外,健康险还可以和很多大健康产品和服务结合,比如健康旅游,中国每年以医疗目的出境的游客超过50万人,可以通过保险计划对这部分需求加以覆盖,既能提高服务体验,也能完善保障体系。”郑荣昌说,未来健康险运营一定要具备“产业”思维,充分调动大健康产业资源。

  健康险突破点:数据、产品、渠道

  在动脉网与健康险行业人士持续沟通中,我们总结了健康险行业发展的一系列关键词,如数据、产品、渠道、场景、服务、科技等,这些关键词有的是健康险发展的现象,有的是未来趋势所在。

  数据方面,业内人士指出,之所以现在没有开发出差异化的产品,或者是对带病体投保顾虑重重,就是因为缺乏医疗数据。大家都知道保险本质上是金融对赌产品,如果保险公司缺乏数据支持,无论是在精算还是产品设计层面,都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医疗数据来源于医疗机构和医保结算系统,且不说很少有商业健康险机构能够触及到这部分数据,即使能够接触到数据,医院数据的非标准化、非结构化也会给数据应用带来困难。

  另外,医保结算数据中的骗保、多人共用医保卡等现象也给数据应用工作带来了挑战。所幸的是,国家目前在推健康医疗大数据战略,这会给医疗数据治理和应用提供便利。

  在渠道方面,传统的商业健康险依附于寿险和财险渠道,但是健康险一般保费较前两者为低,佣金比例也低,所以代理人推广意愿不强,只能成为寿险 “搭售”的产品。

  互联网保险平台有一定发展,但是健康险投保涉及专业指导,充分告知工作不到位,核赔过程争议较多。健康险产品的推广,还需要建立专业的代理队伍和运营人员。

  另外,健康险的场景构建非常重要,亲亲健康董事长邱青峰在与动脉网交流中提到,现在各大保险公司的保险方案其实都很好,并且上线一个保险品种也很快,所以产品端不成问题。

  但是在保险落地这一块问题就比较多,比如2B的医疗责任险,医院不大愿意投医疗责任险、保险公司亏本、理赔效果不好。场景非常重要,包括场景中各方利益都要均衡好且要合法合规。

  科技赋能保险是行业共识。首先,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保险公司降低成本。埃森哲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通过简化管理流程,保险公司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18个月内节省70亿美元。具体来说,对于100名全职员工,如果仅仅是将日常任务自动化,健康保险公司就可以节省1500万美元。

(责编: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