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7月债券违约31起,民企为何成了债券违约的主角?

班壮

2019-03-05 09:45   来源:网络整理
 
原标题:前7月债券违约31起,民企为何成了债券违约的主角?

  大监管之下,我们看到了各个行业的问题所在,转眼之间,已经来到了八月份。从“中债市场隐含评级”调降的债券数量来看,2018年3月中债市场隐含评级下调债券数量达到2017年以来的峰值,当月下调债券达340只。此外,从发债主体数量来看,2018年2月到4月,中债市场隐含评级下调债券涉及的发行人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明显,特别是3月份隐含评级下调债券涉及的发行人数量达到62家,大幅度超出去年同期34家的规模。违约事件集中爆发的情况与金融业“强监管”“去杠杆”导向及宏观经济结构性调整有关。

(图片来源:新京报)

 

(图片来源:新京报)

  据数据统计,截至今年7底,已经出现31起债券违约事件,债券余额合计321.27亿元,涉及16个发行主体。在发生债券违约的16家公司中,民营企业11家,占比68.75%。

  与2017年类似,债券市场新增违约主体仍为民营或外资企业。但是,2018年新增的5家中有4家违约企业是上市公司,其中3家为A股上市公司,1家为港股上市公司。与一般企业相比,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更加健全,融资渠道也更加畅通。但是,此次新增违约主体皆是上市公司,表明原本经营相对较好的上市企业资质也出现明显下沉;而且市场对上市公司的关注度高于一般企业,上市公司接连出现信用事件对市场的冲击更大。2018年新增的4家内资民营企业均存在主业不强,盈利较弱,短期负债占比高,现金流明显恶化的情况。

  债券违约的涟漪正波及更多企业。近日中融新大发行的三只AAA级债券均出现了闪崩,而他们原本还未到期。

  与此同时,有很多企业中止了债券发行。“AAA级抢不到,AA级没人要”已经成为信用市场的普遍现象。今年5月,主体信用等级为AA+的东方园林(002310,股吧)发债失败,东方园林回应称一方面由于当前企业发债整体环境偏差,另一方面,AAA评级以下的公司债券本身流动性差。这也是当前债券市场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取消、推迟发行的各类债券累计已经达到454只。而投资者正远离低等级债券。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AA级及以下债券发行只数占比仅为25.57%,相比去年同期下降约17个百分点。在二级市场上,低等级信用债收益率居高不下,交易近乎冻结。

  有分析称,债券违约并不完全是坏事。2014年以前我国没有债券违约,是因为有刚性兑付的存在,苏莉提出,打破刚兑,让风险资产回归理性定价,是债券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

  AAA级企业首次出现违约

  7月30日,上海华信国际(002018,股吧)集团有限公司和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双双发布债券违约公告,上海华信的超短期融资券17沪华信SCP001不能足额偿付本息20.89亿元,大连机床的中期票据15机床MTN001不能足额兑付本息4.08亿元,均构成实质性违约。这两只债券违约使得7月份的违约债券数量增至6只。

  从历史情况来看,2014年债市违约主体主要集中在AA-级及以下,自2015年起AA+级企业开始出现违约;2016年违约主体中评级为AA+、AA、AA-三类的共有47个,无发债时为AAA评级的主体违约。而今年上半年,AAA级企业首次出现违约。

  其他的除神雾集团评级为AA-之外,其余15个违约主体在发债时的主体评级全部在AA及以上,其中中国城市建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永泰能源(600157,股吧)两家为AA+。

  今年已经出现31起债券违约事件,债券余额合计321.27亿元,涉及16个发行主体。除一起债券违约为担保违约之外,其余均为本金或利息未能偿付,涉及违约金额合计202.12亿元。今年前7个月已超过去年全年188.20亿元的违约金额。

  2016年是债券违约高点,全年违约事件有78起;2017年有所回落,违约事件49起;2018年有再次升温的趋势。

  民企为何成了债券违约的主角?

  债券分析师苏莉表示,今年以来债券违约多发于民营企业,还有投资人风险偏好下降的因素影响,投资人对高风险债券的需求减弱,更倾向于选择有政府信用的、优质的债券发行人,如地方国企或中央企业,甚至对民营企业采取“一刀切”的策略。记者注意到,今年5月,主体信用等级为AA+的东方园林发债失败即为其中典型。

  很多民企发的都是短期债券,一旦不能滚动发行,违约就不期而至。

  今年年初,上海某企业拟发行50亿元公司债用于偿还借款和补充流动资金,但最终于4月2日中止。随之5月份-7月份,其发生债券违约,而4只违约债券均为2017年发行的。

  经历去杠杆、去产能之后的国企日子渐好。1至6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277588.6亿元,同比增长10.2%;利润总额17176.3亿元,同比增长21.1%。与之相对,有的民企近年来扩张较猛,杠杆率较高,后遗症浮现。

  今年已经发生违约的企业,大部分具有企业自身战略定位、治理缺陷及财务弹性弱等内在问题。东方金诚首席债券分析师苏莉提出,很多民企在信用供给扩张期大量举债进行多元化投资,导致投资规模大、债务负担很重,同时忽视流动性管理能力的提升,对外部融资环境依赖度过高。2018年信用供给整体收缩,本身抗信用供给变动冲击能力弱的企业,资金链就极易断裂引发违约。

  需警惕信用风险和区域性金融风险

  违约事件集中爆发与经济周期相关,还与产业结构调整、市场主体性质有关。反之,则增加了市场和企业的信用风险。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化推进,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升级,煤炭、钢铁等传统周期性行业的原有产能过剩情况已得到有效解决。伴随着上游行业整体景气度回升,周期性行业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出现明显改善。

  然而,上游行业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导致中下游行业成本的上升。特别是行业门槛不高,技术含量偏低的企业,市场竞争激烈,高昂的产品成本使其经营持续承压。在过去宽松的融资环境下,依靠高杠杆融资、非标等多融资渠道,这些企业仍可维持经营。但在实体去杠杆的大环境下,无核心竞争力的低端制造企业信用风险正在加速积聚。

  民企外部融资压力突出。近期发生的信用风险及违约事件主要集中于民营企业,市场对于民营企业发行的债券大都选择回避,使得当前债券市场融资出现两级分化的现象。虽然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总规模呈明显上涨态势,但中低信用等级(指中债市场隐含评级为AA及以下等级 )民营企业发行债券规模占比却在不断下滑,民营企业的外部融资环境较为严峻。

(责编: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