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批虚拟银行牌照发放,阿里、腾讯败走香港

班壮

2019-03-31 20:29   来源:网络整理
 
原标题:香港首批虚拟银行牌照发放,阿里、腾讯败走香港

昨日,香港金管局(金融管理局)在记者会上宣布发放首批3张虚拟银牌照,包括渣打银行、中银香港与怡和集团组合、众安在线,蚂蚁金服、财付通与中国平安皆落选。此前有报道称,香港金管局将向腾讯财付通、中国平安旗下的金融壹账通以及一家渣打银行与香港电讯的合资企业发布首批的三张虚拟银行牌照。

虚拟银行的概念

虚拟银行是什么?虚拟银行是指利用虚拟信息处理技术所创建的三维电子化银行。通俗来讲,虚拟银行是与传统银行相对的概念,主要通过互联网或其他形式的电子管道而非实体分行提供零售银行服务的银行,它不设分行,普遍针对个人及中小企客户。

虚拟银行虽然是虚拟的,但也是银行系统中的一个分支,与传统银行亦有相同之处。就拿香港虚拟银行来讲,首先,与传统银行一样需要接受香港金管局的监督和管理;其次,虚拟银行要设立银行办公室,参加同传统银行一样的存款保障计划,存款有最高50万保障;最后,办理银行业务自然要开户头,不过不需要到业务大厅办理,客户通过电子网络平台就能轻松实现。

作为《亚洲竞争力》排名第二的香港,不仅是一个购物天堂,同时也是全球第三的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业在拉动香港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相当重的比例,但这里所说的金融业主要指传统金融业。在互联网、电子金融技术发展蓬勃的时代,如今的香港金融行业头部银行垄断严重,创新不足,业务发展缓慢,显然已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

业内权威人士认为,虚拟银行的出现会让香港金融服务普惠到更多大众和中小企业,满足新生代香港居民的金融需求,为金融业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加快传统银行转型,助推香港再发展。

香港虚拟银行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也是香港当局主推的金融项目。据了解,自金管局2017年9月宣布鼓励在香港引入虚拟银行以来,向金管局作出查询及表示有意在香港经营虚拟银行的公司超过50家。2018年8月,总计29家机构递交了香港虚拟银行牌照申请,其中就包括了腾讯、蚂蚁金服等国内互联网巨头。虽然此次落选,没有尝到“螃蟹” 的味道,但这并不代表腾讯和蚂蚁金服布局香港的失利。

在国内支付市场竞争日趋平缓的情形下,香港成为了腾讯、阿里的必争之地,两家巨头试图以香港为跳板,接轨国际金融市场,构建金融帝国。自2016年金融管理局向微信、支付宝发放第一批储值支付工具(SVF)牌照后,马云、马化腾的野心就此展露。

首先是微信先发制人,2016年初推出微信香港钱包,在微信香港钱包上,用户可绑定全香港的Visa、Mastercard信用卡,灵活使用港币支付、港币转账、收发利是等功能。随后升级钱包功能,支持香港用户在内地使用的香港电子钱包,目前已支持在内地近百万商户使用,带动了香港居民在内地的消费。另外,微信与中银香港工银亚洲等银行合作,为用户提供移动支付、小额转账等服务。

虽然进入香港稍晚,但是并不妨碍支付宝的进军步伐。为了更好地推广支付宝,2017年5月,蚂蚁金服与李嘉诚的长江和记达成战略合作,成立合资公司——AlipayHK。有数据显示,支付宝HK推出短短两周时间就吸引了超过10万名活跃用户使用。一年后,已有百万用户,合作商户突破了一万家。除了长江和记,支付宝也与多家商超集团合作顺利挺进超市、便利店、快餐店、咖啡店等。

除了在支付领域进行布局之外,腾讯、阿里也在香港的实体金融展开了较量。2017年初腾讯在香港设立了英杰华人寿,又是香港互联网券商富途证券的第二大股东,而阿里巴巴在2017年5月入股香港最大在线发票贴现交易平台Qupital,8月又收购总部在香港的美国万通亚洲保险公司,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无论是腾讯,还是阿里,都想成为推动香港互联网金融发展和变革的领头羊,但是这个过程却存在诸多阻碍,比如香港居民的支付习惯、移动支付“地头蛇”八达通的存在。任重而道远,腾讯与阿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拿到虚拟银行牌照是阿里、腾讯构建金融帝国的关键一步,虽然这次隐含错过了,但是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丧失了“开银行”的资格。据悉,金管局正在积极推动余下5个牌照的发放,其中就含有阿里和腾讯。

国内互联网银行模式正在冲击着国际旧有的传统银行业体系。

(责编: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