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约增多背景下的债券信用风险防控探究

班壮

2019-03-05 09:50   来源:网络整理
 
原标题:违约增多背景下的债券信用风险防控探究

  2018年可谓国内信用债市场波澜且不平凡的一年,自1月9日四川煤业发行的“15川煤炭PPN001”无法兑付本息以来,短短5个多月内连续发生了至少23起信用违约事件,涉及金额超过200亿元,新增违约主体中不乏神雾环保(300156,股吧)、凯迪生态、上海华信等上市公司或外评AAA的大型企业。与此同时,包括盛运环保(300090,股吧)、盾安集团、营口港(600317,股吧)集团在内的十余家发债主体,亦频频曝出贷款、非标融资逾期或其他流动性危机,涉及本年内到期或回售的债券金额超过200亿元。(数据来源:公开数据,中信建投固定收益部整理)加上大量中小企业通过担保等方式向债券发行主体传导的违约风险,市场一时间对债券信用风险格外关注。

  债券市场风险持续暴露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除投资者将面临资本金的大额损失外,信用风险可能转变为拆借市场上的对手方风险,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链稳定;也可能导致风险向其他金融机构传导,带来银行、信托等不良率的上升;甚至可能引发融资环境的紧张,从而对整个实体经济运转产生负面影响。在当前信用风险持续上升的背景下,本文试图从违约企业的经营财务特点出发,结合经济与政策现状进行研究,探索未来债券违约风险的持续性与防控办法。

  二、历史违约数据梳理与总结

  探究债券违约风险的防控手段需首先立足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统计历史违约情况可以看到,自2014年“11超日债”发生违约以来,共计发生179起债券违约事件,其中2014年6起,涉及金额13.4亿元;2015年23起,涉及金额126.1亿元;2016年78起,涉及金额393.2 亿元;2017年49起,涉及金额376亿元;2018年截止6月13日,已发生至少23起债券违约事件,涉及金额超过208亿(见图1)。

违约增多背景下的债券信用风险防控探究

 
  可以看到,2016年为债券风险大幅暴露的一年,彼时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带来下游市场需求下降;而供给侧改革尚未发力,中上游产业供给远超需求;产品价格下跌导致企业利润不断变薄,内部现金流每况愈下。在此背景下企业试图通过增加外部融资来缓解现金流压力,但过度依赖信贷并非长远之计,盈利匮乏叠加不断加重的期间费用负担将多个行业变成了违约高发地带。2017年信用风险有所缓和,虽违约涉及金额较高,但大多为往年违约企业的存量到期债,新增部分仅保千里(600074,股吧)、亿利集团、丹东港等企业为主的约70亿元债券。

  但2018年以来,信用违约风险再次大幅上升,半年内违约债券金额超过208亿元,其中超过一半的金额由新增违约企业带来。同时新增违约企业各方面特点与过去不尽相同,显示出本次违约潮的产生原因及背景与2016年有所差异。具体分析来看:

  行业分布方面,2018年前违约债券所在行业主要集中于建筑工程(22起,256.3亿)、钢铁(13起,108亿)、建材水泥(9起,75.3亿)、机械设备(16起,68亿)和能源燃料(9起,63亿)等中上游强周期行业(见图2);而2018年来新增违约企业的所处行业较为分散,总结而言多分布于生态环保、贸易物流等下游行业(见图3)。

企业性质方面,在2018年前的65家违约主体中,国企性质主体共15家,占比23.08%,涉及金额306.9亿元,占比33.79%;而2018年来,新增违约主体全部为民营企业。同时2018年前上市企业仅4家发生违约,涉及金额38亿元;而2018年截至目前已有4家上市公司发生违约,涉及金额33亿元。民营企业及上市公司在本轮违约潮中的占比明显增加。

 

违约增多背景下的债券信用风险防控探究

 
  企业性质方面,在2018年前的65家违约主体中,国企性质主体共15家,占比23.08%,涉及金额306.9亿元,占比33.79%;而2018年来,新增违约主体全部为民营企业。同时2018年前上市企业仅4家发生违约,涉及金额38亿元;而2018年截至目前已有4家上市公司发生违约,涉及金额33亿元。民营企业及上市公司在本轮违约潮中的占比明显增加。

  从企业盈利指标方面看,2018年前的65家违约主体,违约前一会计年度毛利率平均在18.95%左右,三费占比在24.00%左右,ROA则为-3.96%左右;而2018年后新增主体的毛利率为25.13%左右,三费占比在16.62%左右,ROA为3.04%左右;显示出本年度违约企业在主营业务盈利、期间费用控制方面均优于上轮违约企业,整体利润水平也表现出一定优势。

  企业投资风格方面,2018年前违约主体3年内的投资性净现金流出平均在6.3亿元左右,经营净现金流入约为2.3亿元,内部现金流对投资的覆盖倍数在0.37倍左右;而2018年后新增主体的现金流数据分别为21.9亿元和3.5亿元,内部现金流的覆盖倍数仅0.16倍。可以看出,本轮违约企业在投资风格方面明显较上轮企业更为激进。

  此外,杠杆水平和短期负担方面,2018年前违约主体三年内有息债务的复合增速仅8.04%左右,2018年后新增主体则达到58.81%;短期债务占比方面,二者数据分别为42.90%和57.09%。显示出本轮违约企业近期有大幅增加杠杆的行为,且短期债务负担较上轮企业更重。

  三、本轮债券违约潮的背景与成因

  总结上述数据可以发现,对比上轮违约潮中的企业,新增违约企业集中表现出:所处行业向中下游转移、民营及上市公司占比显著增加、盈利能力相对较好、新增投资规模较大以及杠杆水平大幅增加等等特点。立足于以上微观表现,结合当前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动向,可以大致归纳分析本轮违约潮的具体成因:

  (一)供给侧改革改善中上游企业盈利的同时带来下游成本抬升。2017年前,经济景气度下行、中上游产业供过于求是导致大量周期性企业盈利下滑、内部现金流紧张的主要原因,信用风险体现出一定的行业性特征。随着2016年底供给侧改革全面开展,目前中上游行业产能去化效果卓著,产品价格得到了有效提振,企业盈利数据随之转好。但由于国内经济仍处于L型底部,韧性有余而反弹不足,市场需求增长幅度有限,景气度在上下游之间的传导尚不通畅,反而推升了下游行业的生产成本,使其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责编:admin)